中國人應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,但是中國人所拍的電影,為什麼令人一看就曉得這根本是件不可能,純屬子虛的遊戲呢?!.....
・
・
・
![]()
民國 67年1月5日 星期四 天氣晴(18歲) 本來我一向是不看國語的 結果我看了等於沒看,故事仍是那麼的老一套, 這不單是拍電影如此,連寫小說的文藝作家們,一本本的著作被編排出來,其中的內容情節一定是離不開個巧字,一巧再巧到結束,整本書中總有那麼多無限的巧,而就都只發生在男主角一個人身上,別人要碰上一個巧字,等了多久也沒等到,連百分之一的機率都沒,而他老兄福大運大,老是有那麼多取不完的機率,這怎能教人不否定它的存在價值呢?! 我不懂,外國人的文藝電影,儘管他們的進化上比我們淺了好幾千年,但人家拍出來的電影,就能顯出一股盪氣迴腸的神韻,令你不自覺的受到感動;而這也才真正達到了第八藝術所真正追求的主旨;與觀眾心靈的感受打成一片,而不是片面的的票房紀錄。 外國的文藝片,索取材的絕大多數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件平凡事物(隨時也都有可能發生的),讓你不得不先相信三分,而只要能使觀眾產生真實感的共鳴,那這部片子就算不賣座,不叫好,也無法抹煞它是部好片子的現實;看外國文藝片,每次我都有著新的懷想與感受;而在烏托邦的主義中,幻想卻老是與主旨一致,顯得永遠都是那麼虛偽,難道說中國人就真的非得硬往不可能的鑽洞中穿,要在耀目炫爛中發展自己的文學與娛樂不可嗎?!這我真是不懂。 慕 影 1978. 1. 5 星期四(18歲) |